含糊人不含糊
中国人的含糊其实早有历史根源。从宏观来看古人则天一、地二、人三,天地自然不过三尺厚。古代那些诗人在文章中提到“一二三”至“千百万”总是信手拈来。含糊是宏观,含糊是深奥,含糊是暗示,含糊是中国人表现一切的独特形式。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含糊的中国人在很多场合中都表现出一种“含混”。中国人在接受人的谢意时,在索取自己报酬时,在谈及自己的利益时,在表达自己的爱情时,甚至在骂人时都表现出含糊不清的样子。这含糊不清既表现出他们的修养,保全了他们的面子,又充满狡猾和回旋余地。
含糊的中国人不愿意坚持那些不符合人情的法律,不愿意非要那些别人不愿意支付的钱财,不愿意明确地索要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
模棱两可是人们处理商品社会中让利、佣金、回扣等敏感的金钱交易中的润滑剂,好也是它们,坏也是它们,于是只能称道它们。中国人利用含糊造就了位于法律与正当商业交易之间的许多利益获得方式,诸如“回扣”、“倒节”、“小金柜”、“翻译公司”、“皮包公司”等含糊收入的方式,所谓“擦边球”是中国人含糊情商的最佳体现。